首页 > 最新动态 >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最新动态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2025-11-2116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至今,党中央立足长远、运筹帷幄,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计划),将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这张宏伟战略蓝图一绘到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关键节点精准研判,从全局高度举旗定向,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浓缩在14份国家规划之中。


“一五”至“五五”计划:勾勒出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框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基立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占比不到国民经济的10%。在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新式工业。”1953年,我国开始了以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由于基础薄弱、经验不足,“一五”计划以苏联援助的156个工业项目作为基本任务之一,涉及能源、军工、化工、机械、冶金等多个领域。“一五”计划实施后,全国上下同心同德搞建设。1955年12月我国第一座新型工作母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6年7月国产第一辆解放牌CA10型4吨载货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胜利下线,9月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到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04亿元,居于主导地位,工业生产水平和技术能力明显提高。实践证明,以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一五”计划是成功的、成绩是巨大的,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党中央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道路的决心是坚定的。1956年9月,党的八大部署“二五”计划,要求“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正是基于对工业化建设的急迫,随之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对计划编制产生了严重影响。计划指标数字被不断加码,如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是“一五”时期的7.8倍,钢产量指标被提高到8倍之多,原本已在党的八大上形成的正确路线被彻底打破。而在此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随后的三年里,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调整经济运行,包括压缩基本建设战线,降低工业生产速度,进一步调整农村政策等。到1965年,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基本得到了恢复,国民经济转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经过三年调整期,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发生了转变,党中央作出加快三线建设的部署,以战备为中心编制调整“三五”计划的工作同时开展起来。毛泽东同志提出,“三五”计划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1965年9月,国家计委向党中央提出《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在突出强调三线国防建设和改变工业布局的同时,调整了主要生产指标。“四五”计划延续了“三五”计划战备的思路,其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四五”计划只能够基本完成。即便经济发展在曲折推进,党中央也始终不忘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国家发展的目标追求。1975年1月,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重新明确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提出国民经济发展两步设想的蓝图,这也成为制定“五五”计划的战略目标与指导方针。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到第五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发展和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5年,中国一拖的前身——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在洛阳拔地而起。作为我国“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中国一拖自主生产了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开启中国农民“耕地不用牛”的崭新篇章。图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展陈的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


“六五”计划至“十二五”规划:以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开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征程,奠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基础


“六五”计划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计划。1980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只要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地、有秩序有步骤地前进,我们就能够更有信心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这次会议总结了我国30多年经济建设的经验,并对“六五”计划的编制进行了讨论。从“六五”计划开始,我国五年计划的名称由以往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更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到1985年底,“六五”计划经济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其中工农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7077亿元增长到1985年的1333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由4588亿元增长到9099亿元,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随着“六五”计划的顺利实施,以改革开放为中心的“七五”计划在1986年就系统完整地制定出来。其重点任务主要有三项:一是为经济体制的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改革顺利进行,基本上奠定新的经济体制的基础;二是加强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三是使人民生活继续有所改善。


在全国人民胜利完成“七五”计划、阔步跨入20世纪最后十年之时,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及时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绘制了未来十年的奋斗目标,即“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把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更重要的发展阶段。“八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快速、稳定增长的勃勃生机,提前五年实现了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经济体制改革也取得较大进展。随后,“九五”计划接续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成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世纪之交,党中央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变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新环境新要求,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十五”计划。计划期间,即使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非典疫情的挑战,我国经济仍持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8.8%,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擎。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党中央未雨绸缪,自2003年开始对涉及“十一五”的22个重大课题提前进行深入研究,引人注目的是行之数十年的“计划”改为了“规划”这一新提法。“十一五”规划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科学发展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截至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十二五”规划则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作出了全面部署。这也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十四五”以来,我国站上了一个又一个创新制高点。2024年9月10日,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A1523航班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飞抵上海虹桥机场,这标志着国航首架C919国产大型客机成功首航,并正式投入运营。


“十三五”至“十四五”规划: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坚持用五年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在主持起草“十三五”规划建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首先要把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搞清楚”。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主线,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随着新发展理念的落地生根,“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大关,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台阶。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千年夙愿得以实现,乘势而上的“十四五”规划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抓住难得机遇、顶住各种挑战、拓展发展新空间的关键时期”。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领导制定下,15个部分、60条、约2万字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建议》从“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六个方面,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几个台阶,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焕发新气象。


14个五年规划(计划)是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的关键布局,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被永远铭记的历史节点。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不断深化、战略不断完善、实践不断丰富。站在即将开启“十五五”规划崭新篇章的新的历史关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必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上再创新奇迹、铸就新辉煌!



  旗帜推荐

“十五五”规划建议,这样一步步走来


编辑|孙凯佳       审校|白翔    

监制|林燕          来源|《旗帜》2025年第10期;原标题:《将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绘到底》;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