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工业窑炉高温烟气超净排放及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2024-06-2618
深圳凯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凯盛)成立于2002年4月,注册资金1亿元,是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中央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深耕节能环保领域20余年,节能环保业务行业市场占有率位列全国首位,已树立中国建材行业环保业务第一品牌,是行业的隐形冠军。主营业务包括工业窑炉烟气治理系统(脱硫、脱硝、除尘及其一体化)工程及其成套装备、工业窑炉烟气余热发电系统工程技术及其成套装备以及以微量程精确称量电子秤为核心技术的玻璃原料系统工程及其成套装备。
深圳凯盛收集整理各种信息,对宏观环境、行业趋势、竞争态势、公司资源能力展开分析,并对公司长期可持续性和执行战略策划能力进行分析思考,最终确定公司的战略定位与战略目标。组织依据战略规划和战略目标科学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科学合理地采取必要措施予以保障落实。深圳凯盛将依托自有的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持续创新研发水泥窑烟气高温高尘SCR脱硝技术、钢铁化工超低排放技术、新型脱硫除尘脱硝一体化技术、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等新技术,开发出新型、高效的低温余热发电系统。深圳凯盛坚持“人才强企”战略,培养内部人才与引进外来人才并重,依据产业调整发展方向,打造优秀管理领军人才、优秀科研领军人才和执业资格人才团队。打造人才发展的事业平台,建立公司人才资源库,推行师带徒人才培养制。公司定期对各部门制定的战略落地及执行情况实行跟踪监督、检查、评价重点战略任务的实施情况等年度战略量化目标纳入相关部门的年度和任期绩效考核体系,为部门领导业绩评价、考核与任免提供依据。公司具备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卓越的研发人才,并已成功培养出一支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建设运营队伍。公司拥有一支由178人组成的研发、设计团队,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人、高级工程师49人、工程师39人以及国家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40人。2、积极主动改造公司的相关高耗能设备,购买绿电或是其他节能减排产品,进行一定的节能改造,实现绿色办公、绿色用电。3、组织行业专家及企业内部研讨,合理制定符合公司发展的碳中和路径、目标、时间表。4、组织行业专家及企业内部研讨,修订属于符合深圳凯盛公司内部发展的的企业领域绿色低碳评价标准。公司将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力度,引进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提高公司的低碳技术水平。同时,公司还将积极推动技术研发和创新,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环保、节能、BIPV板块技术方面,加强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高校、科研机构研发合作。目前,深圳凯盛在玻璃行业节能减排技术(余热发电、烟气治理)、装备与新材料等方面进行合作研发,研发的“工业窑炉高温烟气超净排放及资源再生利用成套关键技术”,解决工业领域烟气减排“卡脖子”技术问题。(四)绿色低碳新设备开发、新技术的场景应用及设备改造升级
深圳凯盛已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基础工程经验,国内与南玻、福莱特、信义玻璃、台玻、耀华皮尔金顿、洛玻、旗滨、中玻、中联、安彩、旗滨等知名玻璃企业都有良好合作,服务玻璃行业中高端市场。此外,深圳凯盛在玻纤、生物质发电、焦化、水泥等领域勇于开拓,成功签订了巨石玻纤集团、浙江春晖生物质处理集团烟气治理项目,成功洞穿壁垒,实现跨行业突破。国外项目覆盖了巴基斯坦、孟加拉、马来西亚等众多国家和地区。同时,深圳凯盛在BIPV板块也勇于探索。深圳凯盛作为技术顾问,参与深圳市国显科技有限公司的广东省应用场景创新项目,积极推动BIPV光伏发电项目的应用落地。(五)绿色系统解决方案
深圳凯盛的绿色系统解决方案提供了一站式的环保科技服务,包括余热发电技术、烟气治理技术以及BIPV工程服务等。这些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应用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气排放,还可以实现企业的低碳发展,推动社会实现碳中和目标。
深圳凯盛的绿色低碳技术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通过使用工业窑炉高温烟气超净排放及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在烟气治理层面实现了一体化技术颗粒物脱除。以600t/d单条玻璃工业窑炉烟气为基准,发电功率可达到2280kW,年运行时间达到 8600h,系统自用电率为9.5%,年节约标煤5.9万吨,可减少CO2排放15.3万吨。深圳凯盛的绿色低碳技术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从2020年到2022年,使用工业窑炉高温烟气超净排放及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共计新增营收146542.80万元,新增利润13500万元,新增税收4700万元。这些经济效益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有助于推动行业的绿色发展。综上,工业窑炉高温烟气超净排放及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不仅实现了熔窑烟气余热及脱硫废弃物的资源回用,还实现了高温烟气多污染物协同脱除,兼顾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编辑:段丹丹
审核:东朝莉、王玉敏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